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三交的基本内涵是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佳答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应知应会知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应知应会知识

1.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有哪些方面内容?

一是关于民族工作的地位作用。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二是关于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三是关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四是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是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七是关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治藏方略。八是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3.你知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历程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核心是爱国主义。

5.怎样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大基础是什么?

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

7.怎样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8.怎样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不断完善各项区域政策,加快少数民和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9.怎样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10.怎样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要顺应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变化的形势,完善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11.怎样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要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你了解“同”与“异”的关系吗?

一方面,不能笼统把“同”和“异”放到一个层面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样性。讲增进共同,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要共同走向现代化;讲尊重差异,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不能人为添加扩大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共同性,不能把差异性变成“隔离墙”,更不能让差异性成为阻碍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绊脚石”。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也不能有差异。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

13.如何正确处理各民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

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要正视共性、增进一体,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

1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实现“一个目标”,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达到“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增强“三个意识”,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增进“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树牢“五观”,即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15.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鲜明提出“两个结合”的基本要求,你了解吗?

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16.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哪两种力量?

推动民族工作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在物质力量方面主要是用好发展这把钥匙,在精神力量方面主要是用好思想教育这把钥匙。

17.党的十九大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方向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8.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怎样形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

形象的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20.为什么说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1.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

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

22.“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3.“五个维护”是什么?

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24.“六个相互”是什么?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25.“五个认同”是什么?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6.“四个人人”是什么?

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27.维护民族团结“多说多做”和“不说不做”的内容是什么?

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

28.“五观”是什么?

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29.“三和”是什么?什么时候提出的?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

30.“三交”是什么?什么时候提出的?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0年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31.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

32.怎样正确认识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增多,会极大地促进交融,这个过程是历史的,而不是人为的。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在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要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

33.为什么说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前提是切实尊重民族差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文化差异是最重要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则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各族群众的选择;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各民族都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要坚持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营造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

34.怎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总的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35.怎样认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包含了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共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海东市创建办

编辑:马永梅监制:刘凤娴(2021年第187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