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正文

入殓师是什么职业(入殓师月入过万90后女孩从事入殓师)

最佳答案

#入殓师##殡葬##殡仪馆那些事##90后入殓师#

(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内容来源于真实人物采访,本文所用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真实人物采访对象提供,文章旨在分享真实人物故事,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人物侵权问题争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特别说明,本文系真实人物故事采访口述整理而成,不存在捏造事实。)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720位真人故事

“左脸一半都没有了,还怎么化妆啊,只能先整容塑形了。”面对眼前这位脸部残缺的死者,我临时调整工作方案。3小时后修饰完毕,家属瞻仰逝者遗容,向我深深鞠躬,表示感谢。

我叫肖媱,90后东北女孩,一名遗体化妆师,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入殓师。我从事这项工作已经10年,这10年里,我天天与“死亡”打交道,先后处理了10000多具遗体。

其实我从小就胆子小,害怕走夜路,连睡觉都要开着灯。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长大后我会从事如此“恐怖”的工作。追其缘由,还得从我高考起。

(入殓师的生活照)

2010年,一向学习不错的我,高考发挥失常,连二本线都没有过。

成绩一公布,我整个人都蒙圈了。天呐,这样的分数,哪里还有大学会要我啊。想起寒窗苦读十几年,到头却是一场空,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痛哭一场。

“你这样的成绩,与其随便找个三本大学,还不如选择一个冷门好就业的专业呢。”父母见我一蹶不振,赶紧劝导我。

此时,我父亲拿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中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介绍,问起我的意见。

“媱媱,还记得我们看过的电影《入殓师》吗?这个专业好像就是电影里说的入殓师,听说待遇还不错。”

高考失利对我打击实在太大,看到这个专业分数不高又方便就业,也就听从父母建议,进行了志愿填报。

现在回想,胆小的我偏偏选择了这么一个专业,颇有点命运造化弄人的味道。

怀着一份好奇与忐忑,我告别父母,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学习操作台)

入学第一课,老师播放了电影《入殓师》。虽说原先看过这部电影,但这次观看,体会与以往不同。电影结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身为灵魂摆渡者,要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

幻想是美好的,现实远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接下来的一场殡仪馆实地参观,不但打破我美好幻想,还让我噩梦连连了好几天。

学院老师知道,往届好多学生报考殡葬业,是受到影视剧或网络传闻影响,带有“滤镜”,出于好奇,其实对于专业的性质并非真实了解。

于是,刚开学不久,我们这批大一新生就被带到长沙本地的殡仪馆,进行实地参观。

去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了各种遗体照片,进行心理建设。说实话,在看照片时,大家都没啥感觉,认为死人就像睡着了,没什么好可怕的。

(电影入殓师海报)

可真到殡仪馆就不行了。殡仪馆里环境肃穆,到处笼罩着悲伤的气氛。进去之后,大家大气不敢出,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

殡殓大楼里有遗体冷藏间和化妆间。这两个地方,恒温在20℃左右,冒着凉气,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隔着玻璃,远远看见馆里工作人员将一具具遗体推出。此时,胆小的同学已经心态崩了,有的吓得捂住眼睛,有的发出干呕的声音,也不知是冷气太足还是害怕,当时我就觉得自己脑后汗毛直竖,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回到学校,老师就劝说我们,如果想换专业,现在还来的及。但让老师意外的是,我们这届新生居然没有一个临阵退缩。只是在教学大楼里,结伴同行的人多了。毕竟,参观后的阴影消除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殡殓大楼里有遗体冷藏间)

我所在的防腐整容班,要学习的课程很多。除大学英语、思政等普通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学习雕塑、绘画、书法、插花等殡葬文化与礼仪课程。

在专业课上,还要学习防腐整容、火化机原理和操作、甚至遗体解剖与缝合处理、防腐液的配置等。

我每天往返于防腐研究所与宿舍之间,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各类课程。理论课程还行,最难的是实训。我们平时都是在假人模型上进行实操,塑形、缝合、化妆......

我们塑形使用的材料是油泥,效果比陶泥好。但材质偏硬,天气冷了就非常难捏,需要花很大力气。即便操作起来很困难,但每个步骤,我们都会带着对于“往生者”的尊重,一丝不苟完成。

在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我还明白为什么要开展解剖课。解剖课就是让我们更好了解人体结构,从而呈现“往生者”美好的一面,给亲友留下最好的怀念。

果然,遗体解剖与缝合处理技术,在我以后的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场。

(学院里的训练场地)

2014年,我大学毕业,应聘于吉林一家殡仪馆工作。按照吉林当地风俗,遗体送到殡仪馆灵堂,家属是要在此守灵的。

一次,一位死者家属一大早就打来电话,要求我们将逝者先化好妆,然后再守灵祭拜。于是,我和同事带着简单的化妆工具,来到死者家中。可到了之后才发现情况不对。

这是一名四十多岁的女性逝者,因生前患有口腔癌,病灶蔓延,导致她左脸有一半已经没有了。残缺的面孔根本没法正常化妆,唯有回馆进行整容塑形。

我们赶紧将情况汇报馆里,馆里特意腾出一间操作室。当时条件简陋,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塑形材料。为不让家属留有遗憾,我只能想其它办法。

经过一番尝试,我和同事决定用橡皮泥作为修补填充物。领导非常支持,赶忙买来接近肉色的橡皮泥。

(面部塑形训练)

此时,我在学校学习的人体解剖和雕塑手法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先用棉花给逝者左脸进行组织填充,尽量与右脸水平面保持一致。接着,我将擀得很薄很薄的肉色橡皮泥,小心翼翼地敷在填充好的脸颊上。

最后,在橡皮泥与皮肤衔接处,还要做好补全。这难度较大,需要尽量让逝者面部自然,不留下加工痕迹。

待这些工序做好,只是完成工作的三分之二。然后还要等上一个半小时,让脸部油彩晾干,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就要做第二次上妆。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整整花了3个小时。

家属看到逝者原本残缺不堪、形如枯槁的面容被修复如初,非常满意,满含热泪,向我深深鞠躬表示了敬意。

此时,我深刻感受到身为入殓师的意义。为逝者化妆,就是还原其生前状态,让他体面地离开。

(入殓师的日常)

10年来,我为各个年龄段的逝者化妆,上有寿终正寝的耄耋老者,下有三四岁的垂髫孩童......碰到如花般年纪的年轻逝者或是小小幼童,我都忍不住惋惜,感叹生命无常,出手也会更加轻柔。

在这里,除了看到各种各样的逝者,也见过家属无处支撑的悲伤。面对生离死别,每个人表现出的悲伤不尽相同。有的会痛不欲生、悲鸣流涕;有的则欲哭无泪,而那克制的表情会让我更加难受。

有一次晚上,我在殡仪馆值班,送来了一个在车祸中死亡的4岁小女孩。她来的时候正面伤情并不严重,只有脸颊上带一点青紫。其实她主要的伤口是在后背,还有身体内脏损伤。

看着她宛如睡着的面容,我心里很难过:“这么小小的一个人,还没好好见过精彩的世界,就没了,好可惜啊。”化妆时,我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碰疼弄醒了她。

化完妆,我看到了她的母亲。其它亲属哭得撕心裂肺,而这位年轻妈妈面对遗体,只是俯下了身,在孩子耳边一遍遍地喊着名字,说着话。她没有流泪,但整个人处于一种伤心过度到麻木平静的状态,让我终生难忘。

我只能默默祈祷,期望这位年轻的母亲早日从丧子之痛中走出,这既是对往生者的释怀,也是对在世者的解脱。

(化妆工具)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喜谈生、忌谈死”。我们入殓师既承担“天堂引路人”的角色,同时也要忍受世俗对我们的偏见与误解。即便我做入殓师获得父母支持,但他们在亲友面前还是比较忌讳说出我的工作。

有一次,妈妈参加同学聚会,当她的老同学得知我是在殡仪馆清理遗体的时候,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妈妈明显感觉到,刚才见面时还和她拥抱牵手、亲密交谈的同学,正有意无意地和她保持距离,生怕沾染上“晦气”。

妈妈非常生气,回家和爸爸好一通吐槽。为了保护我不受委屈,以后但凡亲友聚会问起,都一律说我在从事民政工作。

而我们这一行也会有些不成文的禁忌,比如不参加婚寿喜宴、不主动告知职业、不与他人握手、不说“你好、再见”、不碰婴儿等,这也是避免与人交往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殡仪馆,肃穆宁静)

对于我们这份工作的偏见与误解,除了忌讳其不吉利,还有就是特殊职业有高薪。

在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帖子:某殡仪馆招聘工作人员,每天1600元,还是日结。可以说,这就是无稽之谈。

入殓师这份工作有其技术特殊性,因为一般人不大愿意干也干不了,所以收入会比一般人高一点,但是并没有人们传得那么玄乎。

而且区域差异不同,工资也会有所不同,这是根据城市的生活消费水平来核定的。

跟同龄人相比,别人挣四五千时,我们大概能挣七八千,但绝对达不到月薪几万这样的高度。就比如我上门给死者化妆,一般价格为100元,这些都是统一收费。

有太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不过清者自清,我也无须过多解释。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我想着的就是如何为逝者与其家属提供更好服务,尽力把它做好。

(网上流行的殡仪馆招聘启事)

就这样,我在殡仪馆工作了7年多。后来因个人原因,我离开殡仪馆,去了另外一家服务公司。

这家公司做的是“殡葬一条龙”服务。接到家属通知后,我和同事会拿上他们事先选好并存放在公司的寿衣,赶去逝者家中,我主要的工作是净身换衣和化妆,接着帮助家属联系殡仪馆,摆设灵堂,主持葬礼等。

和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里的故事情节一样,我们的工作都是24小时待命。有次快天亮,正是人最困最乏的时候,我和同事接到了处理任务。

老习惯,我喝下一杯苦咖啡,就和同事出发了。此次服务对象是一位60多岁的男人,因生病,长年卧床不起,这也导致他的体态与常人不同。

满脸胡子、指甲又硬又长,最要命的是两条腿已经严重变形,还出现僵化状态。我先要给他修剪胡子和指甲,然后用热毛巾轻轻按摩他的双腿,让其肌肉不再僵化,这样才能将寿衣顺利穿上。

(净身、修容的工作)

而就在我要给逝者净身换衣时,他妻子还处于情绪崩溃的边缘,死活不让我们靠近逝者遗体。在场的家属轮番上阵劝说安抚,才让我们的工作得以开展。

因为疾病,逝者双腿有腐肉,并开始出现臭味。近距离接触,气味直冲脑门,即便我戴着口罩都感到阵阵恶心,我强忍不适,轻轻擦拭处理。

此时,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和劝慰死者妻子,没人注意到一直弯腰工作的我。直到工作接近尾声,才有人记起,给我递来一瓶水。

等这些搞定,我们又马不停蹄联系殡仪馆,做好后面灵堂布置、祭奠主持等工作。而所有一切忙完,我下班回到家中,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而这,就是我们入殓师的工作常态。

(殡葬服务公司布置的告别厅)

现在,一些常规的入殓工作,我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自然,在与10000多具遗体近距离接触之后。我渐渐明白,死亡是人的必经过程,心态也就释然了,甚至从中找到了职业意义感。

无论我面前的逝者生前遭遇什么,或富有或贫穷,或普通平凡或家族显赫,死后都是一样。我平等对待每个往生者,通过化妆、整理、修复,让他们安详体面地离开。这,就是我职业的价值与成就感。

希望将来,人们提起入殓师,脑子里不再闪现“晦气”二字,而是佩服我们的勇气,因为能和死亡打交道的人,都是对生死有着深刻理解的人。

正如电影《入殓师》英文海报上写的:“ The gift of last memories”。在逝者留给未亡人的记忆里,或许唯一能够让人感到一丝安慰的,就是最后看到他们的时候,好像是睡着了一样,安详、平静、美好,这对亲人来说,就是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

逝者已逝,生者要继续生活下去。我们常会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意外,但并不会畏惧。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做好能做的,更加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快乐就好。

(让逝者安详体面地离开)

【口述:肖媱】

【编辑:咖啡馆的猫】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声明: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内容来源于真实人物采访,所用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真实人物采访对象提供,文章旨在分享真实人物故事。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千面凡君”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猜您喜欢